13
2025
-
11
共同守护 共筑风华
作者:
11月15日,“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展将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由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诚邀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合办,支持单位为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旅顺博物馆。除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展览外,还包括其它三个分展区:辽宁省档案馆“清代皇室档案展”,辽宁省图书馆“风华共筑——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内府刻书展”,12月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的“髹兮·元明清漆器精品展”。
沈阳故宫代表着清政权迁都北京前宫殿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蕴含着浓郁的满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呈现出汉、蒙古、藏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这种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成果。在初创时期,新兴的满族政权在此“参汉酌金”,将本民族的营帐传统、八旗制度与中原的宫殿规制、礼仪思想相结合,奠定了宫殿建筑群独特的格局与风貌。康乾盛世的数次东巡与大规模续建,不仅完善了其建筑格局,更融入了成熟的汉式宫廷建筑风格。满汉文合璧的匾额与碑文,是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字层面的直观体现。同时,大量皇家档案、典籍与珍宝的贮藏,使其成为清代三大皇家宝库之一。
正在辽宁省档案馆展出的“清代皇室档案展”,依托馆藏特色清代皇室档案、典籍,生动再现清朝兴衰史及盛京陪都地域文化。展览分为谕旨篇、典藏篇、东巡篇、贡品篇、文化篇五部分。其中典藏篇展出由北京被移送曾收藏在盛京宫阙敬典阁、崇谟阁的清代皇室秘籍,包括《满洲实录》《满文老档》《清实录》《清圣训》《清玉牒》等。沈阳故宫敬典阁、崇谟阁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专为存放玉牒、实录和圣训。两座建筑式样相同,于清宁宫左右对称排列,阁内各置22顶金龙柜。乾隆十五年(1750)玉牒运至即入藏敬典阁。实录、圣训存放在凤凰楼,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式移入崇谟阁。
清代康、雍、乾三朝,宫内刊印书籍之风颇盛,尤以乾隆朝最多。按照乾隆年间定制,凡内府刊刻的书籍,印成之后即以一部或数部送至盛京收藏,其中以武英殿刊本(俗称“殿版”)书籍为多,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官方刻本。当时,沈阳故宫西七间楼内收贮的书籍经、史、子、集四部皆备,每种藏书一部至二十部不等。11月17日——12月30日,“风华共筑——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内府刻书展”将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典籍博物馆展出。顺治年间的《资政要览》《内则衍义》,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乾隆年间的《全唐诗》,一套完善的修书刻书机制,孕育出无数传世经典。同时展区里还藏着许多“第一”与“之最”: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木活字印刷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53500个枣木活字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康熙年间五色套印的《古文渊鉴》,墨、黄、绿、蓝、朱五色交辉,堪称清初套印技术的巅峰之作。
辽宁省博物馆与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辽宁省最重要的两家文物收藏单位,共同承担着宣传辽宁历史和展示辽宁优秀文化的责任。在沈阳解放之初,两家单位同属东北文物管理处,共同守护沈阳的珍贵文物。1949年7月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开馆之前,按照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的安排,曾在沈阳故宫保存的《两仪玄览图》《九边图》以及墓志、玺印等文物归属东北博物馆。将于12月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髹兮·元明清漆器精品展”不仅展出两馆珍藏的漆器文物百余件,还以数字化形式展示曾经保存在沈阳故宫、如今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文物,及其辗转迁移背后的文化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