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5

-

05

“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5月18日开展

作者:


5月18日,“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开展。展览从“内府藏书”“四库遗珍”“国史秘籍”“文溯书阁”四部分,介绍清代沈阳故宫藏书。这些典籍见证着清王朝从“马背政权”向“文治国家”的转型,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融合、共生的历史轨迹。

内府刊刻书籍收藏地

清乾隆时期规定,内府刊刻书籍,印成后每种需以一部或数部移送盛京收藏。这些典籍以武英殿刊刻本为多,如《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等,一千一百多部,一万五千余册;另有满文、蒙文刻本或满蒙合璧本二百一十余部。运至盛京后多集中存放在沈阳故宫西七间楼,该楼始建于天聪年间,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七年(1746──1748)改建,乾隆朝以后楼内主要存放书籍、墨刻、档案。

4400多人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八年(1783)文溯阁落成,同年入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主要典籍,编纂工程浩大。四库全书馆额设360余人,全部参予其事的人数多达4400多人。书成后,仅抄录一项,征调全国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在庞大的编纂人员队伍中,不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辑佚的文人学者,他们代表了乾隆朝最高的文化水准。

父子总裁官

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有一对父子总裁官——刘统勋、刘墉。刘统勋,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工部、刑部、礼部尚书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首席军机大臣,同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刘墉,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湖南巡抚、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乾隆四十一年(1776),刘墉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参与具体的编纂和校对工作。

“二甲传胪”的故事

《四库全书》副总裁董诰,乾隆五年(1740)生于北京,祖籍杭州,工诗文书画。乾隆二十九年(1764),殿试原列一甲第三,因其为工部尚书董邦达之子,改置二甲第一,是为“二甲传胪”。

为了显示重视并加强监督,乾隆皇帝还特地委派了永瑢、永瑆等皇子担任总裁官,选派学术造诣精深的学者担任实际工作。文溯阁《四库全书》入藏后,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复校。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陆锡熊遵照乾隆谕旨,带领刘权之、关槐、潘曾起等前赴盛京,首次校对文溯阁《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陆锡熊、刘权之、关槐、张焘等人于盛京第二次校对文溯阁《四库全书》,期间《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病逝于盛京。“清永瑢行楷书六言联”“清王杰行书七言联”“清翁方纲楷书化度氏碑册”“清翁树培隶书七言联”,这些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贵胄、朝臣翰墨遗珍,或刚劲有力、或飘逸灵动,仿佛在诉说着盛世繁华中的人文雅韵。

清代档案重要的庋藏地

盛京皇宫作为清初皇宫、陪都旧宫地位卓著。乾隆朝以后,盛京皇宫崇谟阁、敬典阁成为尊藏清代历朝皇帝国史档案、玉牒族谱之处,成为清代档案重要的庋藏地。

1949年1月,沈阳故宫陈列所清理遗存时发现《屏风档》,系从清盛京宫殿屏风背裱剥离,其源自明代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及辽东察院文书,内容涉山东军备、辽东社会状况,是研究明清史的重要材料,现藏辽宁省档案馆。

中国最早的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

崇谟阁《满文老档》,详细记载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到明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史实,收录后金与朝鲜、蒙古﹑明朝间的往来文札。崇谟阁《满文老档》分为两种版本,一个是照写本,一个是转写本。照写本为按照原档字体用老满文誊抄而成,封面题名“无圈点字档”;转写本为新满文转写,封面题名“加圈点字档”。整套史书装帧华丽,书写精美。

《实录》,载一朝皇帝重要事件的编年体国史;《圣训》,前朝皇帝重要谕旨。乾隆朝规定,每修《实录》均需抄录五份,分藏乾清宫、皇史宬、内阁(两份)和盛京。其中盛京所藏为满、汉两种文本。至宣统年间崇谟阁内共贮十朝满、汉文《实录》一千五百一十三包,《圣训》三百八十包,总计近一万册。

《满洲实录》为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神话传说,至努尔哈赤病逝。详述其统一女真、建后金、推行新政、与蒙交往及对明举措等。崇谟阁藏三体文本,每页分三栏,满、汉、蒙文精工手写。全书 82 组墨笔绘图,黄绫敷面,装帧华美。《玉牒》,即爱新觉罗家族宗谱,清玉牒馆奉敕纂修,各册兼备满汉两种文字。

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辗转流传

1915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运往北平古物陈列所。1925年在奉天省政府斡旋下,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运回奉天,与此同时,当局又拨出巨资对文溯阁进行修缮,并成立《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派人赴北平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散佚内容,1927年初全书归藏文溯阁。

1936年,在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二层书库,称为新阁,库内置钢铜制组合书架。1937年竣工,文溯阁《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新阁。 

1950年10月,为安全起见,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先后运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北安县保存,1954年运回沈阳,继续收藏在新阁。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第四次离开了沈阳,从此书阁分离。

至今仍在沈阳故宫收藏的典籍

《皇朝礼器图式》,为记载典章制度器物的政书,对研究清朝典章制度意义重大。《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主要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等情况。《西清古鉴》四十卷,将内府青铜器按古例编汇,著录 1529 件,每器绘制一图,对后世青铜器研究影响大。记载满洲发祥事迹及后金建立与清开国史的《皇朝开国方略》,清圣祖玄烨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全书》,清康熙五十三年武英殿刻本《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大型汉文字书《康熙字典》、爱新觉罗家族宗谱《玉牒》。